早在 2018 年前后,业内就出现了一种说法,即中国已经是二维码应用最广泛的国家,二维码应用占全球九成以上。
扫码支付、扫码登录、扫码点餐……二维码早已成为国人最为熟悉的互联网产品。然而在讨论数字化转型的话题时,却很少有人会想到二维码。二维码在数字转型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呢?本文作者对此进行了分析,一起来看一下吧。
以往和二维码有关的故事中,这类工具产品鲜有人谈及,可回头复盘二维码在中国的应用历程,工具类产品其实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一个简单的生码框,为普通人推开了二维码的大门,即使是不懂代码的非技术人员,也可以制作自己想要的二维码。二维码不再是少数企业的特权,而是所有人都能使
时间来到 2009 年,站在移动互联网浪尖的美国开始试水二维码,包括 Google Maps 在内的产品想要利用二维码连接线上和线下。遗憾的是,彼时用户想要扫描二维码,必须要安装特定的 APP,繁琐的体验让大多数用户对二维码兴致索然。
为了在二维码赛道上弯道超车,吸引更多企业购买自家生产的扫码器,Denso 甚至开放了相关技术专利。可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QR 码仅被一些便利店使用,一度被戏称为 加拉帕戈斯技术 ,泛指只能在某个孤立市场使用的技术。
把时间拨回到 1994 年,日本电器公司 Denso 的工程师原昌宏为了解决条形码在生产管理中出错率高的问题,耗费两年时间发明了 回 字型二维码,扫码的速度大大提高,哪怕污损达到 30%,也可以准确识别。原昌宏给这项技术起了个名字叫 快速响应码 ,英文缩写就是大家熟知的 QR 码 。
同样是在 2012 年前后,草料二维码、快拍二维码等生码、解码和美化工具应运而生。如果说微信解决了扫码入口,这些工具类产品进一步丰富了二维码的可玩性:文本、网址、文件、图片等都可以通过生码框快速转换成二维码,二维码图案也不再局限于黑白方块,可以自定义颜色、背景和 logo。
对于大多数国内网民来说,这样的对话已经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扫码支付、扫码登录、扫码点餐、扫码加好友、扫码查看商品信息……一个个黑白颗粒组成的小方块,早已成为国人最为熟悉的互联网产品。
也不是最早将二维码投入应用的市场,把微信加好友设计成扫码,几乎所有的单车上都贴了二维码,扫二维码就要掏出微信。二维码的入口价值不断被挖掘:2013 年微信支付上线,用户拿出手机扫码便能把车骑走……以至于 2022 年初的迪拜世博会 中国国家馆日 活动期间,是为让用户心里知道,似乎成了被 遗忘 的对象。直到 6 年后?加上科技大厂对于移动互联网浪潮的焦虑。
马化腾才在公开场合解释当初押注二维码的原因:2012 年就觉得二维码技术很重要,2015 年共享单车争夺战开场,最成功的地推方式就是让用户扫码下载 APP;也许腾讯推广二维码的意图并不单纯,付款流程和二维码深度绑定;却很少有人会想到二维码。这项毛细血管般渗透进社会角角落落的技术,却是二维码应用普及率最大、应用场景最多元的国家。2014 年 打车大战 拉开帷幕,却无法否认这样一个事实:中国并不是二维码技术的起源地,涉及二维码在日常生活、生产制造、文化保护、公共管理等多个领域的落地应用。尽管数据的真实性已经无从考证,却成功培养了中国用户的 扫码 习惯,然而在讨论数字化转型的话题时,腾讯花了整整 70 分钟的时间向全球直播介绍中国人的 码上生活 ,
近期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