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人物画像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彩陶上,也就是说,它出现于中国艺术史的开端。因为在那以前,从严格意义上讲,中国的手工艺品都不能被称为艺术品。
从单纯的表意人像,到真正可以传达动作和情感的人物形象,这一变化始于西汉时期。无可否认的是,这一时期人物画实例十分罕见,但却有一些可确认年代的传世杰作留存至今。汉代人物画杰出的代表作之一便是1972年于长沙市郊马王堆的一个墓穴中出土的。根据玺印文字推断,该墓穴可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其中,墓穴最深处的棺外帛画中的一组人像,对中国人物画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六个人物都是侧面像,而他们的面部特征基本相同。整组人像重点突出了最中心的人像,她的尺寸更大,奢华的服饰也显出其更高的社会地位。她微弯身体,倚靠在拐杖旁。显然,画家意图用驼背的身形暗示其已年迈。这是中国人物画首次呈现了一种标准化的特征——依靠独具特征的姿势和身形,而非因人而异的面部细节来取得戏剧性的艺术效果。
佛利尔美术馆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的亚洲艺术博物馆,佛利尔美术馆举办了《中国人物画》(Chinese Figure Painting)特展,拥有庞大而完备的亚洲艺术品收藏。并配以时任佛利尔美术馆助理馆长、中国艺术史专家罗覃(Thomas Lawton)撰写的导言及说明。
直至汉代,独立画家开始不再仅仅作为匿名的匠人,而是转变为会在画作中留名的作画者。武氏祠堂浮雕上人物画的作者就毫不掩饰,自豪地记录了他的伟大成就:“良匠卫改雕文刻画。”在此后的中国绘画史上,画作中开始记录画家们的细节,其中包括他们的风格特质,乃至个人的小癖好。论及人物画,以下画家及其作品经常被提及:顾恺之(约344—
随着商朝青铜铸件的出现,陶器开始退居至次要地位。商代和西周时代,青铜礼器和兵器上都不常出现人像。在少数出现的人像中,人脸作为最典型的特征被强调,而身体仅被缩略为简图,或是简单地与动物脚爪或蛇盘融为一体。每当人像被描绘时,也总是被某些杂交动物遮挡,而这些动物是什么,迄今为止仍然难以准确解释。商代和西周时代,人物画发展缓慢、不成体系,然而在东周时期,这一情况开始转变。尽管在那以前,人物画似乎仅是画家们的一时兴起,但到了东周,画家们开始对其重燃热情。借用亚瑟·韦利的话说,这也许正体现了“中国人思想逐渐的内在转变、对自我的思考和对自我的完善”。
成为英文世界中国艺术史研究的经典著作。这是在西方美术馆举行的第一个中国人物画大展。成为海外中国古画收藏和研究的中心。随展览出版的图录,精选了佛利尔馆藏的59件中国古代人物画珍品,佛利尔美术馆更是以其冠绝全美的藏品数量,这一文献开创性地勾勒了中国人物画历史的全貌,1973年,在中国古画领域,以迎接建馆五十周年。
中国现存最早的帛画人物画也起源于东周末年。1949年,湖南省长沙市陈家大山曾出土过一幅人物画,现收藏于湖南省博物馆。该人物画为侧面像,作画方式更偏重概念,而非写实。将这幅人物画与同样在长沙出土的小木人对比,便能明显地发现东周时期的绘画与雕刻的紧密联系。更令人惊叹的,是20世纪30年代出土于长沙、现藏于阿瑟·塞克勒美术馆的“楚帛书”。帛书四周所绘的12个画像显然描绘了12种被赋予神权的神怪,每一种神怪掌管着一年中的一个月份。画家们赋予这些神怪类似人的形态,由此印证了楚国大量艺术作品中传达出的神话幻想。
本文即摘编自罗覃所撰的《中国人物画小史》一文,选自上海书画出版社新书《画中人——佛利尔的59幅中国人物画》,澎湃新闻经授权发布。
近期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