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短缺”所以“争抢”2023年3月10日

其实,不知大家留心过没有,倒是在拥挤的火车站售票大厅,很少看到有谁不排队购票的,而总是看到一行行的长队,有时会延伸到站前广场上,甚至会在广场上绕几个圈。当然,这并不能证明中国人习惯于排队,也不能证明他们之所以排队是理性权衡的结果,比如认识到一拥而上只会降低售票的效率。真实的原因是,火车站抽调了大批人力维持秩序。而既然“排队”的前提是“维持”,那么,如果真有谁发明一个“排队机”代替人力,正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生动注脚,是没有任何可以反对的理由的。当然,同样也没有理由夸大其意义,如果说“排队机助推文明建设”,那么那些拿着长竹竿“维持秩序”的人早已“助推文明建设”于前。

中国人的不会排队,一直为中国人自己所诟病,归结为“没有素质”,或者换一个提法,是“缺乏规则意识”。但我想,与其说是“缺乏规则意识”,不如说是“缺乏规则”———先有“规则”,然后才有“规则意识”;而如果“规则”约束不住人的行为,也只能说明规则本身有问题,或者相关的其他规则有问题,再或者,规则的制定程序有问题。以火车票售票来说,当少数人可以不在售票窗口排队而可以从“内部”拿票时,要求普通旅客有“规则意识”、“自觉排队”,是不是没有道理?

“争抢”,最直接的原因是“短缺”,而不合理的规则、对特权者没有约束的规则则会制造短缺。一是特权者不在乎“短缺”,不管“短缺”与否,自己都不会面临“短缺”,而且不“短缺”不足以彰显特权,从而放任其“短缺”;二是,不合理的规则有损公平的同时,还会造成效率的低下,进一步加剧“短缺”或无法摆脱“短缺”。火车票短缺就是一个例子,铁路部门独立于“市场经济”之外,不受“市场规则”的约束,而市场化程度已很充分的公路运输市场就从没有“短缺”之说;铁道部部长日前承诺,到2010年当可消除“一票难求”的现象,而随即有人发表评论说,计划经济体制一日不除,“一票难求”就永无了日。

圣诞节到了,想想没什么送给你的,又不

购票排队,此“排队”之小者也,其实“排队”无处不在,“加塞”“争抢”也是无处不在———“加塞”是一种特权,“争抢”则是没有特权者的迫不得已,而不管如何“争抢”,也不会争抢到“加塞”者所提前拿走的那一份。

学习机会、就业机会、从政机会、购房机会、健康机会、生命机会、胜诉机会、发言机会……“短缺”无处不在,所以“争抢”,所以放弃掉尊严与恻隐,不论是认为“排队机助推文明建设”,这些“短缺”中就既有“相对短缺”,所以同命不相怜而相斥———当夫妇为了一份400块钱的工作机会而选择“离婚”时,“尊严”又何曾有?所以,所以“缺乏规则意识”,

郑州火车站售票大厅采用“排队机”,引发时评热议。其实从照片上看,说那个东西就是“排队机”,并不准确———它的功用主要是隔开“一米线”而已,只能叫“一米线机”,最先用于银行存取款;而真正发挥排队作用的,还是长期以来一直使用的传统设备———这才叫真正的“排队机”:栏杆夹成的一人宽过道。

所以不愿排队,岂止是“缺乏规则意识”,因为“短缺”,就都不免“若即实离”之讥。“短缺”有“绝对短缺”与“相对短缺”,相关评论,也有“绝对短缺”。还是感叹“排队机到底尴尬了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