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让艺术成为师生赋能乡村振兴的“桥梁”!苏州艺术美术学院

在学习革命先辈的精神同时,师生们也将干桂宝独摇小船送情报、人墙保护交通员小浦东等红色小故事融入到设计之中。在社会实践中,师生们也感受到满满的“思政味”。

其实,致敬革命先辈,星火接力传承已成为全校师生的共同目标。依托各地红色资源,组织青年学生赴宿迁市泗洪县深入农村、学校等基层,围绕乡村振兴等内容开展互动式宣讲。师生们走进黄海之滨,在林工红色大讲堂中感悟一代代林场青年不忘初心、艰苦创业在盐碱荒滩上的奋斗历程。

实践团队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年学生上好与现实相结合的“大思政课”,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师生们在社会实践中赋能乡村振兴,让乡村更美。

在敏锐感知地方文化创意发展需求的同时,学校主动挖掘地方文化元素,积极参加乡村振兴等项目,创新研发设计成果,并将研发成果运用到实践中。在潜移默化中,学校在促进师生理论知识和文化的再教育、再提升的基础上,服务地方文化发展,用艺术点亮城市和乡村的公共空间,为地方文化产业的繁荣注入强大动力。

经过详细走访、调研,师生们将芦荡村村口的大桥作为项目设计的“第一站”。以“沙家浜、天下传、鱼水情、好榜样”为开篇,师生们同时进行桥梁装饰设计,营造红色文化氛围。在经过精心设计后,水里的芦苇荡中是四条若隐若现的小船,帆上悬挂着“芦荡火种鱼水情深”的标识。

师生们来到芦荡村后,师生们了解到,这里曾是新四军前进袭敌、后移休整的重要地区,使人沉浸式体验热血澎湃的芦荡烽火。通过芦荡火种放光芒、芦苇荡中沙家浜、抗日军民鱼水情、永记铭心不能忘等4个篇章,立即被这里优美的自然风光、深厚的历史底蕴所深深吸引。

2022年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视觉传达学院的暑期实践团队在苏州常熟沙家浜芦荡村结合自身专业特长,详细介绍芦荡烽火的相关故事与红色历程。通过对村干部、村民等相关走访,立足专业,师生们在主干道的路途中设计7个立牌,师生们芦荡村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沙家浜镇的最南端。为城市“添彩”。涌现出了阿庆嫂式人物干桂宝、小交通员孙大生、赤色群众黄俊庆等等一批体现军民鱼水情的典型人物。他们通过设计弘扬地方文化,在革命精神薪火相传的同时,设计整套的芦荡村红色文化建设设计方案,抗日战争时期,师生们将专业知识运用到红色实践中。进入大桥后?参与实践的师生在活动中有了满满的成就感!

芦荡村红色文化建设方案几经考察、讨论,师生以沙家浜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故事为背景,充分结合芦荡村本土文化,挖掘提炼“历史红”元素,串联沙家浜景区红色教育路线,在芦荡村主干道沿路通过红色氛围的设计营造,讲述新四军在芦苇荡斗争的故事,展现军民鱼水情,弘扬红色精神与文化。

让人耳熟能详的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以芦荡村抗日故事改编红色经典现代京剧《沙家浜》(原名:《芦荡火种》),这部京剧可以说享誉全国。2021年,常熟市沙家浜镇芦荡村被确定为全国红色美丽村庄试点,成为苏州市首个红色村。

乡村振兴促发展,实地调研出真知。实践团通过田野调查,研究推进“新苏南模式”乡村振兴带动乡村产业发展和探讨苏州工艺人才培养状况,以静态手绘展示和动态视频展示相结合的形式,构建美好农村新形象。

对于师生们来说,这次社会实践之旅也是学习红色知识、传统文化为自我充能的“学习之旅”。在前期的准备工作中,师生们查阅到在芦荡村中发生的很多军民之间互相帮助、建立深厚感情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