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黄文化文章河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建造炎黄巨塑的倡议决定了随后20年王仁民的生活路线图。从那一天开始,他发挥了擅长演讲和公关的天赋,拄着一根手杖四处游说求援,八方奔走呼吁。

同年,一个偶然的机会,王仁民在郑州市群众艺术馆见到了雕塑家吴树华创造的炎黄二帝雕像,问题便迎刃而解。

“炎黄二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炎黄二帝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炎黄子孙是一根精神纽带,许多中国人尽管身在异乡,但拜祖、寻根的想法始终在心里。”王仁民认为。但是,如何让虚幻的文化符号找到更为现实的载体,是他必须面对的问题。

但难题是,炎黄二帝都是历史传说中的人物,谁都没有见过他们,不知道他们长什么样。这该怎么办呢?

自1987年倡议到1991年奠基这5年间,王仁民不顾年迈和腿脚不适,拄着拐杖,从长白山到五指山,从亚洲到北美,国内行程达

在王仁民自己看来,他是一个勇于将理想转化为现实的人,这也被他自己视为最重要的经验。1987年10月15日,王仁民在黄河游览区主持了兴建炎黄二帝巨塑的新闻发布会,他向全球华人发出倡议,“用花岗岩在靠近黄河桥的向阳山上建造高106米的炎黄巨像”。当时月工资只有100多元的王仁民,率先捐资500元。

作为河南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炎黄二帝巨塑筹建委员会主任,王仁民是炎黄巨塑从设想、设计到集资、施工的直接推动者和见证人。17日,在炎黄二帝塑像落成庆典的前夕,这位发起人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讲述了过去20年间,炎黄二帝巨塑从设想到现实的路线图。

在位于河南省图书馆内一个简陋的办公室里,记者见到了被媒体称为“黄河之子”的王仁民老先生。办公室屋子里堆满了他的作品,还有多个炎黄二帝塑像的小样,墙壁上挂着炎黄二帝巨型塑像的照片和效果图。

不过,炎黄二帝的形象是经过全国600多位专家学者5年论证10次修改而定型的。从原来的站姿改成依山而建,容貌也经过多次修改。

1987年,作为郑州市重点旅游景点的负责人,王仁民先后到新加坡和美国考察旅游项目。他说:“无论是在新加坡这个华人占主体的国家,还是在美国,我发现那里的华人都认同炎黄子孙这个概念。”这让王仁民颇为触动:能不能在炎黄子孙上做文章?

王仁民说:“这个工程不是国家下达的指标,而是民间发起的。那时候也不兴什么招商引资,而且我们也不想做成商业项目。”他准备向全球华人募捐来建造炎黄二帝巨像,要像当年海通和尚修建乐山大佛那样游说筹资。

一年后,炎黄二帝巨塑筹委会在北京成立,推举周谷城为会长,萧克为执行会长。

20年前,当王仁民在郑州黄河游览区举行新闻发布会,向全球华人发出建造炎黄二帝巨型塑像的倡议时,他62岁。从那一天开始,王仁民拄着一根手杖四处游说求援,八方奔走呼吁。

为了让炎黄二帝塑像的创意变成现实,王仁民整整奔走了20年。退而不休的他不断地接着不同人从不同地方打来的电话,很有耐心。王仁民说,虽然年事已高,如果将来有一天不忙碌了,他肯定会很不习惯。但82岁的王老先生思维清晰,

于是,一个大胆的设想在王仁民的脑海中产生了:“我要在我的景区内建造炎黄二帝的雕塑,吸引全球华人前来祭拜。”

如今,82岁的他再次站在故地时,20年的夙愿终于变成了现实。炎黄二帝巨塑背依邙山,俯瞰大河,立足于郑州黄河之滨的向阳山上。此外,它还以其106米的高度,被当地一些媒体称为“地球第一高雕塑”,而王仁民的名字也跟炎黄巨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